当前位置:职场新发现--联合调查报告
 
——联合调查报告
 
   
 
你学有所用了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头来谁不希望学以致用,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呢?但是近年来各种调查均显示,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并不容易转变成现实。由于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导致在就业市场本来就整体供过于求的形势下专业人才与岗位设置更加不匹配,所以专业对口就更加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了。在我们此次关于“学有所用”的调查中,专业对口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但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正在努力适应着自己新的岗位与生活,使自己能够在新的领域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1、多年寒窗苦,谁不想学以致用?
  四年、七年甚至更长的学习生活,大学生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努力,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转化为成功的基石。如果新的工作与过去的学习毫不相关的话,那么他必须面对全新的领域重新开始学习,这就像和一个女孩谈了多年恋爱最后新娘却不是她一样,多少会让人觉得心头空落落的。在关于“你是否想找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的调查中,5%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希望,非对口不做”,还有61%的被访者表示“比较希望,最好对口”,此两项相加达到了66%,可见大部分求职者都期望自己能够学以致用,不要让自己这几年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

参考数据
 
你是否想找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
百分比
1
比较希望,最好对口
61%
2
无所谓,对不对口都行
28%
3
不想对口
6%
4
非常希望,非对口不做
5%


2、当初本是“拉郎配”,“另觅新欢”何足为奇
  在“你是否想找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的调查中,尽管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了对专业对口的期望,但仍有28%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对不对口都行”,甚至还有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想对口”,可见,在就业者中也有一部分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表示后悔,希望能够通过从事全新的工作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想法主要来自于那些当初没能如愿以偿考取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大学生。据智联招聘2005年5月的调查,当初真正按自己兴趣报考专业的不足半数。调查显示参与者中当初报考所学专业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的只有42%;父母的意见也起了关键的作用,有26%的人是听从父母决定的;其次是服从调剂分配的24%;根据学校老师意见报的有8%。
  和已经有工作或有意跳槽的职场中人不同,如今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权更加广泛和自由。在此,智联招聘的职业顾问特别建议现在学子们在选择专业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父母老师等丰富的社会经验做出客观的选择。一味的追求爱好,不客观考虑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爱好也许在长时间后会变成消耗,而强制的父母包办会令学生一开始就厌烦专业,学习不用心,再好的专业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影响学业和就业。

参考数据

  正是因为绝大部分的选择都并非自己喜欢,即使是自己兴趣的也不乏非理性选择,因而在智联招聘“如果有机会重头再来,你会不会选择原来的专业”的调查中,结果也就不出乎人们的意料了。调查显示,有52%的调查参与者选择了“会选择另外一个专业”,“还是学现在的专业”的只有14%;“在本专业基础上再学一个第二专业”的占34%。可见,另选专业并不是人们审美疲劳和喜新厌旧,而是很大程度上和当初专业选择的强迫性及不理智有关系。另外,也有一部分人是通过几年的工作才能真正确立自己的兴趣所在,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几年以后形成的职业兴趣才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一方面应该在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尽可能地多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将二者相结合选择自己的未来发展专业,另一方面在大学学习、实践中特别是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中,确立自己较为稳定的职业兴趣,为自己做更为长远的职业规划。

参考数据

  因而职业规划的提前引入是必要的,职业规划最好是从高考前就开始。影响到一个人职业兴趣发展的天赋和性格在大学之前就是可知的,确定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社会发展与职场变迁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是制订完整的职业规划的第一步,也只有这样的职场规划才是主动的。如果等到真正到就业时再制订自己的职业规划,那么一定是被动的、毫无意义的了,因为职业测评和规划可以发现个人的天生优势,帮助专业选择,减少职业发展弯路,带来未来工作上更高的满足感。在帮助大学生选择好专业后,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入学后就应该正式开始了,大学生从大一起就应该思考自己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都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能力,能到哪些行业和企业去,自己是否喜欢未来的这个职业,而不是简单根据教学安排和教材开始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

3、学以致用——并非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无论是出于客观原因还是出于主观原因,工作中存在着专业不对口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完全不对口的比例并不高,这说明我们在学校里的付出对于我们的工作多少还是有所帮助的。在此次调查关于“你如果已经工作了,你的工作和专业对口吗?”的问题中,有17%的人选择了“完全对口”,有3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相关性较大”,此两项相加已经超过了半数,另外还有2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 “擦点边”,可见完全不对口的情况毕竟是少数。

参考数据
 
你如果已经工作了,你的工作和专业对口吗
百分比
1
相关性较大
34%
2
擦点边
25%
3
完全不对口
24%
4
完全对口
17%

  2005年5月,智联招聘对于专业与职场发展的调查同样显示,专业对口情况不甚理想,但是大部分已就业者所从事的工作还是跟自己的专业有所相关的。

参考数据
 
您目前所从事的职业
百分比
1
有关系但非本专业对口工作
43%
2
对口吻合
26%
3
根本没有关系
22%
4
没关系,却是我的爱好和特长
9%


4、先就业后择业,哪儿有那么多可以选择的权利
  为什么会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呢?问题到底出在了什么地方呢?根据此次调查数据,主要原因仍然来自于就业的压力。由于扩招所带来的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使得大批的毕业生放弃了择业的权利,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先有个饭碗以后再跳槽。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饥不择食的毕业生面对难得的就业机会,对于专业是否对口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了。比如目前许多大学生就业都选择了销售这一职位,而许多公司也乐于把销售的职位让给刚毕业的学生做。首先不是大学生都学销售专业或主动选择销售这一职业,而是在求职环境严峻的现实中,销售类职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另外,还有一部分就属于是当初专业选择留下的“后遗症”了。当初没有考入自己理想的专业,已经受了几年的煎熬,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忍受在工作中继续折磨自己了,因而期待通过由学生身份向职场人身份的转变实现一次飞跃,再次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作为没有就业经验的毕业生再选择和自己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职业,那么进入就更加是难上加难了。因而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和自己专业或多或少有所相关的工作,这其中既有无奈之举,亦有个人选择。

参考数据
 
如果不对口,为什么
百分比
1
找不到完全对口的工作
55%
2
更看好新的工作
23%
3
本来对所学专业没兴趣
22%

5、先结婚后恋爱,也不是不可以培养感情
  对于大部分专业并不完全对口的就业者来说,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如果不对口,你怎么办”的调查中,有7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努力适应、喜欢新的工作”,可见大家相信自己能够在就业后通过与新“岗位”的“亲密接触”培养出感情。以前人们常常说“爱一行,干一行”,而今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以及求职者不得不说“干一行,爱一行”了。
  事实上,职业兴趣的形成,有可能是在大学学习期间的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但更多是在职业经历中摸索、感受出来的,通常是发现自己擅长做某类工作,或者是越做越好,得到的主观、客观的回报越来越多,从而确认自己的职业兴趣的。因而,先“结婚”后“恋爱”绝对不是不可能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发展感情或是结束感情虽说多少出于无奈,但也的确是大多数人需要经历的。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后期充电显得尤为重要。在智联招聘2005年5月的“您觉得您在大学里的专业内容学习对目前的工作如何”的调查中,有4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用,但主要还是靠毕业后的学习”,可见后期充电对于自身发展以及兴趣加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智联招聘专家指出:一次在十七八岁的专业选择并不能为职场未来定终身,但是对于进入职场的起点有着关键的作用,而谁也不愿意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职业咨询规划和信息的及时透明度的作用会越来越大。目前,一些地方开始宣布要把就业率排名靠后的专业砍掉,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开始组织大一的学生接触就业指导,同时,一些如高尔夫、网络游戏等新的专业开始招生,人才市场上对于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晴雨表”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高校对于专业的调整和设置,专业的选择和就业结合地更加紧密了。另一方面,调查也显示,专业的冷暖阴晴变化随时都是进行时,求职者找工作和专业不一定非要门当户对,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学历和专业只是帮助打开职场大门的敲门砖,即使专业不对口,个人也完全可以通过后天不断的培训充电,如在职业务培训或职业资格证书学习来提升职业能力,达到在职场中如鱼得水的境界。

参考数据
 
如果不对口,你怎么办
百分比
1
努力适应、喜欢新的工作
71%
2
骑驴找马,积极寻找对口的工作
25%
3
安于现状,没什么打算  

参考数据:2005年5月智联招聘关于专业学习对目前工作作用的调查
 
您觉得大学里的专业学习对目前的工作
百分比
1
有用,但主要还是靠毕业后的学习
45%
2
主要靠素质提高,专业对工作没有直接帮助
38%
3
一点帮助没有
9%
4
很有帮助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