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5日,《北京晨报》报道,《社会保险法》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今年全国人大还将审议《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法》。据劳动保障部法制司副司长芮立新介绍,在《劳动法》的基础上,我国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将逐步完善,今后若干年有一系列立法计划。除了正在征求意见的《劳动合同法(草案)》,《社会保险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全国人大今年还要审议《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法》。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成,但正如专家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任重道远。此次,东方时空与智联招聘的联合调查显示,仍然有将近半数的职场人未能享受到国家为劳动者提供的社会保障福利。因而,中国的社会保障之路不仅需要立法者的努力,同时需要执法者的努力,也需要劳动者自身的努力。
一、劳动者法规了解不够,给违规企业可乘之机
“四险一金”是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随着,部分地区2005年7月1日正式实施生育险,很多地区实行了“五险一金”制度。社会保险与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劳动者享有的基本保障制度之一,企业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然而,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劳动者并不了解保险与住房公积金的相关法规,这就更给了那些企图“钻空子”的企业提供了逃避义务的机会。
调查中发现,年轻人对于保险法规的了解尤其少。这与年轻人目前危机意识薄弱相关,有些年轻人觉得自己离退休还远着呢,有没有养老保险也无所谓,还有的年轻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根本用不着医疗保险……总之,在对于有关保险法规的了解中,年轻人知之甚少,在“知道一点”和“完全不知道”两项里,25岁以下的劳动者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劳动者。这就需要政府、媒体、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普及劳动法规尤其是社会保险的相关法规,使劳动者了解自己应该享受到的权利,尤其是年轻人应该特别增强自己的保障意识。
参考数据
年龄 |
很清楚 |
知道大部分
|
知道一点 |
完全不知道 |
|
25以下
|
11.50% |
23.60% |
46.50% |
18.4% |
100.00% |
26-30 |
17.60% |
28.40% |
40.70% |
13.3% |
100.00% |
31-35 |
19.00% |
30.20% |
40.70% |
10.1% |
100.00% |
36-40 |
30.60% |
32.30% |
27.70% |
9.4% |
100.00% |
40以上 |
22.50% |
28.40% |
37.60% |
11.5% |
100.00% |
|
 |
二、违规企业众多,劳动者权益难保障
不知道法规的个人占到了一半以上,而不按国家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单位也超过了半数,这实在令人担心。在调查中,完全按照上一年度平均收入规范缴纳四(五)险一金的企业只有四分之一略强,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企业中还有2.2%的企业除了为员工规范缴纳四(五)险一金以外,还为员工上了补充商业保险,减轻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在调查同期进行的网上互动中,很多有补充商业保险的劳动者都对单位为自己上的补充医疗保险津津乐道,他们说以前总说现在连个头疼感冒都看不起了,可是自从有了补充医疗保险以后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
与这些幸福的劳动者相比,还有两成多的劳动者尽管有保险却没有住房公积金。根据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储金。职工住房公积金包括职工个人缴存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两部分,全部属职工个人所有,两部分缴存比例现均为职工个人工资的8%。住房公积金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住房保障制度,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一种形式。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是职工工资的组成部分,单位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是单位的义务,享受住房公积金政策是职工的合法权利。一些单位不给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做法侵犯了职工个人应享有的合法权利。
更为严重的是,还有44.1%的被调查者是什么都没有的,着实令人担忧。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单位社会保险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事实证明,中国社会保障规范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各种不同企业性质的比较中,民营企业显然是问题最大的。在规范缴纳保险与公积金的单位中,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三资企业都超出了总体的23.6%,只有民营企业是7.3%,远远低于总体平均值。而在“什么都没有”的选择中,民营企业以62.8%排在首位,远远高于总体。可见,目前民营企业中关于保险与公积金制度的违规现象较为普遍,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监察力度,保证民营企业员工的基本权利。与三资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加班制度一样,三资企业在补充商业保险方面较为突出,是四种性质的单位中做得最好的,达到了总体值的2倍多。
参考数据
企业性质 |
有,很规范 |
有,还有补充商业 |
有保险,无公积金
|
有,但是没按比例
|
什么都没有
|
国有企业 |
47.80% |
3.70% |
18.30% |
14.2% |
16.00% |
民营企业 |
7.30% |
1.00% |
22.60% |
6.3% |
62.80% |
外资企业 |
28.90% |
5.80% |
29.50% |
8.4% |
27.40% |
政府机关等 |
38.20% |
0.70% |
13.70% |
11.7% |
35.70% |
|
|
三、劳动者保障意识有待提高,政府、媒体应一起为劳动者维权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政府的努力,同样也需要劳动者保障意识的提高。尽管在职场中,通常认为劳动者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劳动者还是应该拿起武器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此次调查,请被调查者在这样两份工作中做一个选择:一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没有“四险一金”,二是有“四险一金”但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结果显示,情感战胜了理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仍然愿意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人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无可厚非,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职场人对于“四险一金”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智联专家特别提醒广大职场人,特别是年轻的职场人,千万别走进“认为社会保险毫无用处,还不如买个商业保险”的误区。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保障,是劳动者应该享受到的基本权利,同时参加社会保险也是劳动者的义务,在有“四险一金”的基本保障下去购买商业保险才是明智的选择。
劳动者保障意识的有待增强,还体现在对于没有保险问题的处理上。在没有保险的被调查者中,有36.4%的被调查者的态度都是“无所谓,我也不在乎那东西”,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在调查互动中,也曾有被调查者有这样的质疑:“在乎又能怎么样?搞不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还不如保住工作努力挣钱,去买份商业保险呢。”事实上,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执法监察力度后,对于劳动者的投诉处理还是非常及时的。监察部门只要接到举报,一定会对企业进行检查,对确实违规的企业给以重罚。诚然,目前在一些中小城市,监察处罚力度还有待提高,但是社会保险走上规范化轨道是必然趋势,劳动者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关于没有四险一金的态度,不同的收入阶层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高收入阶层对于社会保险的态度更“无所谓”一些,而低收入阶层则没那么“潇洒”,但是由于他们手中的“资本”略显不足,他们尽管知道社会保险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却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在收入与态度的交互分析中发现,低收入阶层主要集中在“忍气吞声”,中等收入阶层选择“离职”的要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的人,这与市场为中端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关。而高收入的人除了“无所谓”以外,选择拿起法律武器解决问题的也是最多的,相反选择“忍气吞声”的则远远低于其他收入阶层。
参考数据
收入 |
投诉 |
离职 |
无所谓 |
忍气吞声 |
800以下 |
13.80% |
15.10% |
31.80% |
39.3% |
800-1499 |
17.10%
|
17.60% |
33.40% |
31.9% |
1500-2499 |
19.10% |
19.00% |
35.90% |
26.0% |
2500-3999 |
19.80% |
19.80% |
39.60% |
20.8% |
4000-4999 |
16.70% |
22.20% |
37.40% |
23.7% |
5000-7999 |
18.20% |
20.60% |
44.70% |
16.5% |
8000-9999 |
22.20% |
13.90% |
52.80% |
11.1% |
10000以上 |
28.90% |
2.60% |
55.30% |
13.2% |
|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脚步才刚刚开始,专家、学者、管理者也在进一步探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之路。总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只有政府不断完善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企业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媒体营造关注社会保障的氛围、劳动者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中国的社会保障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