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城志愿者在西部

本文精选自《Volunteer·求职》读者投稿。

大学毕业了,他们没有按部就班地工作或者考研,而是选择了去西部。从全国百强县慈溪,到陌生而贫穷的西部,他们经历了什么——

从市区最东边走到最西边,不过一支烟的工夫;因为中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看到的大都是孩子和老人;路上很少看见汽车甚至摩托车,只有自行车;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古道、古墓、古镇,也有红军长征的痕迹……

就在这里,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杨益女将以一名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志愿者服务。今年是国家启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第五年,浙江省各高校共有18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奔赴四川省29个县(市、区)的基层单位,为西部建设贡献力量。在这180名毕业生中,有3名来自慈溪,他们是四川广元市元坝区旅游局的杨益女、元坝区扶贫开发办的罗凯和乐山市井研县镇阳中学的王璐芳。

为什么去西部 

“工作回来以后可以再找,但是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的机会却只有一次。”对于为什么去西部,杨益女的想法很简单,“对我这样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经历太苍白了,去西部做志愿者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但是,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却遭到了父亲的一口拒绝。“父母考虑的更多,比如我在那里是否安全,还有婚姻,去两年我回来就27岁了。”不过,在她的坚持和其他亲戚的轮番劝说下,父亲的态度终于有所松动了。在经过报名、审查和体检后,她终于在7月坐上了去西部的火车。

与杨益女相比,罗凯的西部志愿者之梦似乎可以追溯得更远。大学里去西部旅游后,他在惊讶当地落后的同时,就有了去西部做志愿者的想法。去年到湖南采风时,在深刻了解并体会了贫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教育水平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去西部把相对先进的文化思想传播开去。“只有解放了思想,才能激发出思维,才能去改变长期贫穷落后的局面。而我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传播人,N个中的一员。”

王璐芳最初则是被志愿者的故事所打动,比如徐本禹,一个从小生活在贫困家庭却用自己的奖学金帮助了别人,最后放弃了读研而去山区支教。而另一方面,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的她更清楚意识到东西部教师资源的不平衡,她决定去广袤的西部大地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在西部的生活

按照规定,国家补贴每个去西部的大学生志愿者每月600元;杨益女所在的浙江林学院,又另外一次性补贴每人4000元。对于一个人均年纯收入不过2000元的地区来说,每月将近900元的生活费仿佛是“绰绰有余”。但是到了广元后,杨益女却不得不感慨:“物价太高了,一碗面要五六元,一斤米要近两块钱,比在崇寿还贵。”

为了省钱,她和许多志愿者开始搭伙做饭,趁午休的时间去买菜,“区里最大的菜场,也不过和老家村里的农贸市场差不多。去的时候太晚了基本没什么菜了,只剩下蔬菜。不过早去也只能买蔬菜,这里是内陆,没有海鲜,肉又太贵了。”

杨益女现在的生活很简单,每天早上8点半上班,晚上6点下班,然后开始做饭,7点开饭,饭后洗碗洗衣服就差不多八九点了,“和合住的志愿者轮流洗完澡差不多就可以睡觉了。”双休日的时候,她还兼做所在单位的司机,“是全旅游局唯一的车,区里发的旧车,桑塔纳2000,有十多年的车龄了。”

罗凯被分配到广元市元坝区扶贫开发办,“经常要下乡,无穷无尽的山路”,不过生活“比想象的要好得多,乡下很多地方都没电”。晚上笔者采访到一半时,他突然记起要去买米。“再不去就关门了”。

王璐芳的学校还没有开学,但她已经开始拜访学生家庭,因为不习惯当地天气和饮食,她皮肤过敏,起了很多红疙瘩。采访那天她在山上,找不到固定电话,手机的漫游费又太高,最后采访是通过发短消息完成的。晚上7点,山上又断电,“这里是西边,现在天还很亮,8点才天黑呢,不过很潮湿。”

呼唤大家的帮助

所有的西部志愿者,除了做本职工作,都会不约而同地加入爱心组织,为当地的贫困家庭和学生奔走募捐。

罗凯眼里的元坝,不仅只是物质上的贫穷落后,有些家庭的困境更触目惊心。“有一次拜访的一户人家,母亲是白化病,聋哑人,一只眼睛瞎了;她的儿子眼睛也看不见,女儿也是聋哑人;全家的经济来源,只靠父亲打些短工……”

在西部的一个月时间里,同在元坝的杨益女和罗凯决定成立一个爱心帮扶小队,为那些因家庭贫困中途失学或即将失学而又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捐款,“想为这边的孩子做点实事,能帮一个就帮一个。”

孤身在乐山的王璐芳则加入了一个叫“明日阳光”的组织,她的任务就是下乡走访了解贫困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后把第一手资料发布到专门网站上,为他们寻找资助人。“有些学生的家住在很高的山上,需要走几个小时才能到;还有的学生家里养猪,自己却半年都吃不上猪肉……”

他们所亲眼看见和亲身经历的,远非之前在慈溪的成长过程中所能想象到的。

在罗凯的博客上,笔者看到这样一段话,“不求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求所做的一切能被服务地所认可、所接受,这样就够了。我不知道以后我会干什么,但是去西部的这一段经历将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