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面对志愿者就业难

参与热帖讨论请点击:

http://bbs.zhaopin.com/viewthread.php?tid=264393&extra=page%3D1

今年新志愿者刚来的时候,我们几位去年来的志愿者一块去接他们。同行的一位老志愿者告诉刚来的志愿者,不要放松学习,志愿服务期间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话还没说完,一位接过话来说了这么一句:“没事,在新疆呆一年,回去就从政了。”从话语中不难看出,这位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生活看得过于轻松、对以后的就业形势勾画的过于美好。
  
  这只是个小小的例子。抱着不同的目的来西部的人相当多。当然,我并不是借此去否认这种个人追求。我想说的是,服务期满后,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有很大差距。一位老志愿者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感受颇深:“如果抱着体验生活的目的来西部的话,他的西部之行将会很成功,很充实;如果抱着找个好工作、为从政赚取政治资本的话,那么他的西部之行将会大失所望。”
  
  西部,是真正的锻炼人的地方。为什么会锻炼人?因为西部条件相对艰苦,需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因此,在西部,你永远也不会像长不大的孩子;在西部,你将学会面对孤独、面对寂寞;在西部,更重要的是学会面对一个月600块钱的国家生活补助,怎样分配?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来做点公益事业。比如,扶贫捐款、支援希望工程什么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来西部单纯是为了锻炼自己、体验人生,那么,这种收获是巨大的。
  
  但是,时间很短暂,无论你从事何种志愿服务,马上都会面临着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服务期满后的去向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就业问题。从这两年的就业情况来看,留在西部的只是少数中的少数,更多的还是远走高飞,到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去就业。当然,留不下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政策问题。具体地说就是编制问题。当志愿者结束服务期同时西部又缺少编制的时候,那只有一个选择——走。来西部的志愿者有时候怨声载道,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自己的就业问题,自己的就业得不到保障。来西部之前的众多承诺(包括学校),早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忘。国家的一些面向大学生志愿者的一些优惠政策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志愿者当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抱怨情绪也在情理之中。


  
  志愿者中出现抱怨情绪的关键因素就是期望值过高,依赖性过强。把来西部当成将来找到好的工作的砝码,当作从政的法宝。并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感性的认为,服务期满了,国家怎么还不给安排个舒心的工作?事实并非如此。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人才也成为一种资源被推到前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志愿者遭遇就业瓶颈在所难免。工作难找应该在情理之中。
  
  1—2年的服务如白驹过隙,相当短暂。如果志愿服务1年的话,往往还没来得及熟悉工作、适应生活,自己就该走了。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西部之行不后悔?最根本的就是在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充分提高自身素质。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做到真正的长知识、增才干,而不是随大溜、喊口号。真正学到真本事,到头来,还怕找不到工作?
  
  志愿者不仅仅是荣誉称号,志愿服务也不是煽情。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实实在在地付出,然后面临着实实在在且难度比较大的就业问题。真的希望我们的志愿者们,认清形势,冷静面对,充分利用短暂的时间,长本事,捧得实实在在的“金饭碗”。庄稼人给“金饭碗”的定义是:走到哪都饿不着,凭借着自己的本事挣饭吃。这个我们肯定是都应该明白的。

 

[返回目录]